看到一个网友说,自己的弟弟10岁的孩子了,什么事都是妈妈帮助做。
(资料图片)
比如,学习、写作业要妈妈监督,上厕所也要妈妈帮,除了实在是不能完成的不合理的要求,吃喝拉撒其他时间都要依赖妈妈,除了玩的时候会找爸爸。
事实告诉我们:感恩教育的缺失,总有一天会惩罚在父母身上。
看到一个视频,一名男子向母亲要2万元还信用卡,母亲没钱,男子让母亲向亲戚借钱。
遭到母亲拒绝后,男子和母亲发生口角,并当街暴打母亲。
但是,当民警赶到后,这位母亲却说,自己只是受到了惊吓并没有受伤,不要警方追究儿子的责任。
这样的家庭教育,看似是父母的无私与宽容,实则是一味地娇惯和纵容。
看到这样的场景,我们禁不住会指责孩子,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,连对妈妈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,同时隔着屏幕也能感到妈妈的无力、无助和无可奈何。
但是,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?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。为什么父母会养出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还对父母动手的孩子?
见过不少父母对孩子说,“怎么养出你这样的白眼狼,自私、不懂感恩。”是的,怎么养出的呢?孩子不懂感恩,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。
一是父母付出太多,爱的太满
《特别狠心特别爱》一书中指出,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,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。
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,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他们索要,因此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,一辈子朝他们索要!
孩子的健康成长,自信成长,需要父母的爱,父母的爱是孩子不断前行的力量。
但是爱是有底线的,爱得太满,对孩子宠溺,会养成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孩子,“白眼狼”一般都是被父母“宠”出来的。
比如家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、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。
孩子要什么都给买, 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, 从不敢也不会拒绝孩子,哪怕不合理的要求,只要孩子哭闹,家长立马妥协。
二是没有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
这样的场景我们经常见到,妈妈给孩子准备好了好吃的,自己不舍得吃,就让孩子吃。当孩子分享给妈妈吃时,妈妈说“我不吃,你吃吧”。
把什么好吃的都留给孩子,当孩子一次两次让妈妈吃,妈妈不吃时,孩子慢慢就习惯了“吃独食”。
父母不给孩子付出爱得机会,孩子怎么会付出爱?
孩子想帮忙擦桌子、洗碗、倒垃圾等,父母连忙抢过来说,不用你帮忙,你还小。慢慢地孩子理所当然什么都是以自己为中心,不觉得父母需要爱和关怀。
1.不包办一切
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并且做力所能及的家务。
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往往更优秀 !
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、鞋子、自己洗澡、洗袜子,自己整理书包,家里简单的活让孩子帮忙,比如摆碗筷、丢垃圾等。
从小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,家里的活他有责任做。
不包办也不无底线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。
家里什么条件,就怎么养孩子,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2.不以孩子为家庭的中心
比如,不要专门给孩子炒一盘肉,或一盘虾,只让孩子吃,家里其他成员不吃。这样孩子容易养出自私的孩子。
要家里成员一起吃,或者让孩子分给长辈,让她们懂得关心他人,尊敬长辈。
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,孩子不吃独食。
比如,一位妈妈说自家娃一岁七个月,他们吃东西都是她一半我一半,有时候先给她吃,吃了就告诉她你已经吃掉一半了,剩下的得给妈妈吃了。
孩子现在 特别爱帮忙 ,做她能做的事。
3.家长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,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
比如,日常生活中,父母多放手,让孩子大胆地做事情,不要怕孩子犯错,孩子就是在试错中不断成长的。
孩子做错事情不可怕,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,提高逆商。
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,不经历一点事情,长大遇到事情就不知道怎么解决,有的孩子还容易想不开走向极端。
比如,家长学会示弱,让孩子帮自己做事, 让孩子感觉自己被需要 。比如和孩子逛超市的时候, 让孩子帮忙推车,拎袋子等。
再如,平时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的烦恼、心情, 给孩子关心自己的机会 。
爱的能力也是需要学习的。
在这个过程中, 孩子不但能建立起同理心和责任感 , 也会在付出和给予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被需要,从而变成贴心、会关心人的孩子。
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,是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,共勉!
(图片源自网络,侵删)